作者:我看行历史
从历史的视角来看,陶峙岳将军无疑是新疆起义成败的关键人物之一,其行动和抉择直接影响了整个事件的走向和结局。
1949年初,三大战役即将结束。正当陶峙岳秘密与进步军官刘孟纯、刘泽荣,以及我军代表屈武等人共同策划起义的具体事宜时,南京方面似乎察觉到异样,开始对陶峙岳施加压力,采取了严厉的措施。
据起义官兵后来回忆:“某天,南京突然发来电报,命令驻守迪化西北军政长官公署副长官兼新疆警备总司令陶峙岳,只留下一个旅驻守新疆防务,其余部队全部调往关内参战。”这一命令出人意料地得到了骑5军军长马呈祥、军统特务旅长罗恕人等顽固派军官的积极响应。
情况更为复杂的是,长期控制青海、甘肃一带的军阀马步芳也插手其中,下令骑1师调往青海。同时,湘鄂边区绥靖司令部司令官宋希濂更是火上浇油,电令调遣军9分校的军官训练班大量蒋军中下级军官入关参战。这一连串调令,使局势变得极其紧张和严峻。
在如此复杂且充满危险的背景下,任何起义准备中的失误都可能导致灾难性的后果。面对这一局势,陶峙岳果断采取了缓兵之计,首先提出了一个高额的“狮子大开口”——要求南京和广州提供800万银元,作为军饷和调动费用。
展开剩余79%然而,广州方面仅支付了100万银元,其中还有20万被马步芳直接截留,最终新疆警备副总司令赵锡光收下了这20万,剩余的60万仅够支付7、8个月的军饷。财政上的捉襟见肘加剧了内部矛盾,也为起义埋下了隐患。
随着西安、兰州等地相继解放,陶峙岳部队内部问题逐渐激化。掌控新疆实际情报与特务工作的军统少将旅长罗恕人,不仅安插了一批潜伏特务,还扬言要放火烧毁迪化城,煽动部队哗变。与此同时,骑5军军长马呈祥和骑1师师长叶成对陶峙岳的态度产生了怀疑。
经过深思熟虑,他们认定陶峙岳之所以犹豫不决,是被刘孟纯、屈武及刘泽荣等人施加了压力。因此,他们策划秘密逮捕并处决这三人,随即拉拢部队入关。此时局势异常危急。
关键时刻,师长叶成找到陶峙岳,坦言此事并透露:“你平时对一切都有感情,但最近对罗恕人和马呈祥似乎冷淡许多,这是刘、屈、刘三人所为。我们已准备好行动,计划扣押他们,特来汇报,只限半小时内返回。”这突如其来的消息让局势出现转机。
陶峙岳当即接话:“我从未阻止你们进关,但必须先分析利害关系。既然决定扣押他们,事后如何处理?怎样收场?眼下千钧一发,有话直说,不必遮掩,我是为大家好。”叶成离开后,陶峙岳利用时机联系了罗恕人和马呈祥,进行了长时间的谈判。
他先以礼相待,迅速切入正题:“你们既然要进关,我不仅支持,还愿意筹措车辆、汽油和现款。但军政人员至少有十万人,你们怎么能抛下他们不管?扣押他们若处置不当,如何交代?如何收场?”事实证明,陶峙岳的耐心劝导最终瓦解了逮捕计划,为新疆起义赢得了宝贵的时间,避免了灾难。
然而,1949年9月22日,距离起义仅剩几日之时,局势骤然急转。著名的“西北王”胡宗南分别给陶峙岳、马呈祥、叶成、罗恕人发去措辞强硬的电报。
致陶峙岳的电报中写道:“据报你已率河西新疆部队投降敌军,实在糊涂!请速电说明情况。”而对马、叶、罗三人的命令则更为严厉:“迅速派兵肃清迪化城内变节分子,随后撤军南疆,等待支援。”
陶峙岳回忆道,马步芳因惊慌逃往香港,将骑1师的五百万军饷私吞,引发马呈祥等人的不满。马呈祥经刘汉东转告陶峙岳,表示愿意交出部队,罗恕人也大致同意。但胡宗南这道急电却令叶成和罗恕人陷入犹豫。
陶峙岳毫不迟疑,立即回复胡宗南电报:“我留在新疆是因为部队既不能战斗,也无法调动,事态严重,我无他意,只是不忍对如此多人置之不理。”为了避免纷争激化,他亲自劝说马、罗、叶三人交出军权,南下巴基斯坦。
在面对不可逆转的形势时,陶峙岳语重心长地劝道:“你们若决定离开,就不要犹豫。”他出示了对胡宗南的回电,并承诺满足他们的物质要求。最终,马呈祥、叶成、罗恕人纷纷同意交出军队,办理手续,取道南疆前往巴基斯坦。
经过百余天的反复谈判和说服,阻碍起义的最大难关终于被攻克。
1949年9月24日,马、罗、刘三人带着家眷及部分特务离开迪化。次日清晨,叶成也离开了驻地。就在他们离开后,9月25日,新疆起义通电全国。
起义通电发布后,当我军回复起义将士的电文刊登于报纸,新疆各地百姓及十万将士为之振奋。多年来的旧历史和顽固势力由此终结,新疆迈向了和平新纪元。
深耕战争史,弘扬正能量,欢迎投稿,私信必复。
发布于:天津市股票投资公司排名前十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