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2025年10月30日,中美釜山峰会以特朗普“12分”的自我评价画上句号。 这场会谈看似是两国关系的缓和,实则折射出美国单极霸权时代的终结。 特朗普在空客一号上宣称中美在农产品采购和稀土供应上达成“立即启动”的协议,但这一高调表态背后,是美国关税战失效后的战略性妥协。
与此同时,英国学者西蒙·詹金斯在《卫报》刊文指出,英国已沦为“二流国家”,盲目追随美国的政策使其在国际舞台上边缘化。 这场峰会不仅暴露了美国经济与军事霸权的裂痕,也揭示了全球权力重心向多极化加速倾斜的现实。
中美会谈的核心成果聚焦于大豆与稀土贸易,美国大豆库存积压至1800万吨,中国迅速下达18万吨订单,缓解了美国农场主的压力;稀土供应链的恢复则解除了美国军工和科技产业的停产危机。
特朗普将协议称为“对全世界的贡献”,但美媒指出,这实质是美国在贸易战受挫后的被动选择。 2025年初,美国对全球加征关税导致其进出口额分别下降12.6%和9.6%,而中国通过RCEP推动成员国GDP年均增长3.5%,反制了美国的单边主义策略。
美国经济霸权的衰退体现在G7与金砖国家实力的逆转。 1992年G7占全球GDP的45.5%,2023年降至29.3%;同一时期,金砖国家占比升至37.4%。 俄罗斯总统普京在2025年金砖峰会上披露,按购买力平价计算,金砖GDP达77万亿美元,远超G7的57万亿美元。
这一数据印证了美国主导的旧秩序被多边合作机制取代的趋势。 中国作为130多个经济体的最大贸易伙伴,其制造业占全球比重30%,而美国制造业占GDP比例降至11%,产业空心化使其难以维持经济威慑力。
2024年中国两款六代机试飞成功,美国却被迫升级F-22和F-35以应对技术差距。 同年9月中国阅兵展示的新式装备引发五角大楼连夜分析,而美国航天项目频发事故,如波音“星际客机”被困太空九个月。 美国副总统万斯公开承认“美国主导时代结束”,印巴空战中歼-10CE击落阵风战机,进一步打破“中国军力未经实战”的质疑。 这些事件表明,美国在亚太的军事优势已难以维系。
英国学者詹金斯批评英国政客沉溺于“日不落帝国”幻想,忽视了中国作为第五大贸易伙伴(年贸易额近千亿英镑)的经济价值。 2025年3月,英国最后一座高炉斯肯索普熄火,象征其彻底失去钢铁产能,成为五常中唯一零钢产国。 去工业化使皇家海军舰艇维护困难,而脱欧加剧经济孤立,资本外流与内部裂痕扩大。 詹金斯称,英国唯有以“二流国家”的务实态度与中国合作,才能避免进一步边缘化。
二战消耗了英国国力,战后殖民地独立潮使其丧失全球影响力。 里根推行新自由主义后,英国盲目去工业化,实体经济萎缩。 相较德国将GDP的3.5%投入研发,英国未能抓住技术革命机遇。 2023年德国汽车业因芯片依赖中国陷入危机,而英国连基础供应链都无法保障。脱欧公投时苏格兰、北爱尔兰的反对声浪,至今仍威胁国家统一。
2025年中国—中亚峰会达成110项合作文件,中吉乌铁路启动,中国向中亚提供150亿元无偿援助。 中国式现代化对全球经济增长贡献率达30%,荒漠化防治、卫星导航等合作项目惠及发展中国家。 美国试图以“G2”概念拉拢中国共治,但中国坚持平等博弈,拒绝变相霸权。 这种策略差异使中国在亚太外交中占据主动,而美国缺席APEC会议的行为被批“短视”。
德国总理默茨警告“不能让中美独占技术未来”,但德国汽车业依赖中国芯片,大众、保时捷面临停产。 欧盟内部政治分裂导致其难以形成统一对华政策,而中国对英国间谍指控的强硬回应,显示其不再容忍意识形态挑衅。 英国若继续追随美国冷战思维,恐在供应链重组中沦为看客。 全球多极化已成定局,但核心玩家席位有限。
特朗普的“12分”自评与詹金斯的尖锐批评,共同勾勒出2025年全球权力的重新洗牌。 美国霸权失灵源于单边主义失效,英国衰落则因战略短视;中国崛起依托于实体经济与多边主义。 旧秩序的瓦解非一朝一夕,而是量变累积的必然结果。
股票投资公司排名前十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