自古以来,知县被视为“七品芝麻官”,这一说法逐渐深入人心,令许多人对这一职位产生了轻视的看法。然而,这种说法在清代显然是完全不成立的。在清朝,知县不仅是一个非常关键的职务,而且想要获得这个职位也绝非易事。从多个角度来看,知县的地位和职责在当时都远超过一般的官职。
可能有许多人会对这一论调表示怀疑,认为作为科举的高官之一,进士怎么会连知县都难以当上呢?对此,御史将根据清代的选官制度,详细阐明其中的原因。进士,作为科举时代的最高荣誉,分为一、二、三甲,通过殿试的成绩来决定是否授予相应的职位。前三甲的进士自动被授予翰林院的官职,而其余进士则需要通过朝考才能进入庶常馆成为庶吉士。
庶吉士的选拔率通常只有30%左右,未能通过朝考的二、三甲进士,会被登记在册,并列入庞大的候补队伍中等待分配职务。在清朝初期,官员数量紧缺,许多新科进士都能迅速被任命,不必等待太久。但到了康熙中期,随着社会逐步稳定,官员数量开始饱和,候补的压力逐渐增大。
展开剩余71%根据史料记载,康、雍两朝期间,进士从候补到实授的时间最短为四年,最长可达九年。到了乾隆至道光年间,平均时间大约为七年左右。由此可以看出,清中期以后,进士选官的难度显著提高。如果将其与现代公务员招聘作对比,可以理解为新科进士相当于通过了笔试,但是否能够真正成为公务员,仍然需要经过一系列严格的面试和考核。那么,为什么选官如此困难,尤其是知县职位呢?以下几个方面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其中的原因:
首先,知县岗位数量有限,而候补人员却极其庞大。清朝全国大约有1300多个知县职位,虽然看似数量不少,但每年因官员辞职或去世产生的空缺却很少,往往一个省份一年只会有极少数的知县岗位出缺。吏部选官的依据主要就是“出缺”,即官员职位空缺后,地方督抚需及时上报吏部,程序被称为“截缺”。若未能按时上报,督抚将会受到处罚。吏部在接到出缺信息后,才能在符合条件的候补者中进行选拔。然而,选拔标准极其严格,候补官员的资格被分为多个层级。
新科进士属于“除班”,即首次进入仕途的官员。这些进士的竞争对象,往往是那些有较高资历的候补官员。除班之外,还包括补班、转班、改班、升班等多种类别,而“除班”排在升班和补班之后,意味着新科进士在竞争知县时的优先级非常低。知县的空缺若要由新科进士来填补,必须是其他候选人都不符合条件的特殊情况,但这样的情况非常罕见。
其次,新科进士选知县时面临诸多不利因素。吏部每月进行一次“月选”,即选拔官员,但知县岗位的出缺数量并不固定,有时很少,有时较多。在正式的铨选程序之前,候补者必须先填写资料并提交,这一环节叫做“投供”,有点像现代求职者投递简历。如果进士顺利投供,就会进入“政审”阶段,检查是否有“事故”。这些“事故”包括是否父母去世未满守孝期,是否有上祖上拖欠赋税,或者是否曾因某种原因受到朝廷处罚等。一旦被发现有“事故”,就无法进入铨选,只能等到问题解决后,才有机会重新参与。
除此之外,吏部还规定,本籍进士不能在本籍或寄籍地担任职务。例如,江苏金坛县的知县空缺,江苏籍的进士就不能参加选拔,这就是所谓的“密其回避”。在铨选时,吏部还会根据候补者的资历情况进行选择。由于新科进士是初次入仕,通常只能在具有更多资历的候补者中竞争。如果某一地区的知县岗位空缺较多,新科进士才有机会进入选拔。因此,清代的进士选知县并非易事。
此外,官场上也存在一些不为人知的潜规则。那些背景较为雄厚或家境富裕的进士,通过拉关系、行贿等手段,也能较快地获得官职。特别是在清中期,吏部的一些官员利用选官权力收受贿赂,许多书吏被称为“难缠小鬼”,他们通过收取贿赂,迅速将新科进士安排到实职岗位上。
随着时间推移,许多进士因生活困窘,不得不回到家乡等待机会,直到吏部发文后再赴京参加选拔。这些进士往往需要等待6年以上,才能得到任职机会。正因如此,清代的知县职位,不仅在官场中占有重要地位,而且竞争异常激烈。故而,知县绝非“芝麻官”,而是一个极具吸引力、人人争抢的职位。
发布于:天津市股票投资公司排名前十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